田间地头的“芯”动能
田间地头的“芯”动能
田间地头的“芯”动能河南日报(hénánrìbào)客户端记者 曾倩 通讯员 高爽 视频/万占伟 丁梦梦
金穗垂首,麦浪飘香。5月26日,在国家杂交(zájiāo)小麦(邓州)产业化基地的试验田里,一场由科技赋能(fùnéng)的丰收乐章正在奏响。
田垄(tiánlǒng)旁,收割的麦穗码得整整齐齐,每个麦穗上还套着一个半透明的长方形袋子,上面(shàngmiàn)有明确的标号。
“都说十年磨一剑,一个杂交小麦品种从(cóng)培育到通过品种审定就(jiù)需要11年,每年要开展1000余项(yúxiàng)次实验,是国际杂交育种研究(yánjiū)领域难啃的(de)‘硬骨头’,到了收获的时候看着金黄的小麦就像看见自己的孩子长大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杂交小麦(邓州)产业化基地生产总负责人叶志杰站(zhàn)在麦田里感慨万千,这些收下来的麦穗脱粒后将成为研究“芯片”的钥匙。
“这些高低排列,错落有致的麦田,看着跟普通麦田很是不一样?”面对记者的询问,叶志杰介绍,“高个子的麦子是父本(fùběn)小麦,矮个子的是母本小麦,母本小麦花粉败育,需要父本小麦提供(tígōng)花粉,这样就(jiù)实现了杂交(zájiāo)。”
种子是农业(nóngyè)的“芯片”。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一直被认为是大幅度提高世界小麦综合生产能力的首选途径。2017年,邓州与北京市农林(nónglín)科学院成立了我国首个杂交小麦产业化基地。该基地集种质创新(chuàngxīn)、品种选育、亲本繁育、杂交制种(zhìzhǒng)、示范推广等功能于一体。
“邓州是(shì)河南小麦主产区(zhǔchǎnqū),气候、光温条件、土地优势明显,十分适合开展杂交(zájiāo)小麦的(de)制种研究与推广应用。” 国家(guójiā)杂交小麦育种联合攻关首席专家(shǒuxízhuānjiā)赵昌平表示,多年来,该基地凝集国内外优势科技人才达50余名。承担国家杂交小麦育种联合攻关、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国家重大研发等(děng)项目十项次。作为(zuòwéi)我国杂交小麦创新产业联盟成员(chéngyuán)单位,保存的杂交小麦亲本种质资源超过15000份,年开展试验超过1200项次,通过对12.6万份杂交组合的筛选鉴定,选育出(chū)增产10%以上的杂交小麦新组合32份,审定京麦179号、京麦183、京麦22等24个杂交小麦品种,其中国审品种12个、耐盐碱新品种7个、节水新品种3个、JM6-3成为我国第一个在(zài)乌兹别克斯坦审定的杂交小麦品种。
“目前,邓州市腰店(yāodiàn)、十林、刘集等地共种植京麦系列杂交种5000余亩,用于制种。” 赵昌平告诉记者(jìzhě),“京麦系列杂交种全程机械化(jīxièhuà)种子生产体系已初步构建完成,在满足(mǎnzú)国内市场的同时,远销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孙主任,近期气温回升较快,麦子生长速度也(yě)很快,下个月我就开始收割了(le)。”正在邓州基地的北京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育种研究室(yánjiūshì)主任、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杂交小麦岗位专家孙辉接到了千里(qiānlǐ)之外的种植户奥斯曼•扎克尔的电话。
奥斯曼•扎克尔种植杂交小麦已经有3年,经孙辉等专家推荐,他(tā)在喀什刹车县(xiàn)种植了660亩小麦,在他看来,杂交小麦在抗寒、抗旱、抗病(kàngbìng)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产量稳定,也更适合盐碱地种植。
从实验室到(dào)田间地头(dìtóu),从分子育种到田间管理,科研人员与种粮人携手,正将杂交小麦的增产潜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
“粮安(liángān)天下,种为粮先(liángxiān)。只有让(ràng)杂交小麦具备自己的优势(yōushì),才能实现(shíxiàn)大面积推广种植。”孙辉坚定地说,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攻克杂交小麦科学难题和种业“卡脖子”瓶颈,立足南阳培育良种的理想地区优势,围绕国际前沿、攻克产业核心技术,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为保障国家种业安全和粮食安全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河南日报(hénánrìbào)客户端记者 曾倩 通讯员 高爽 视频/万占伟 丁梦梦
金穗垂首,麦浪飘香。5月26日,在国家杂交(zájiāo)小麦(邓州)产业化基地的试验田里,一场由科技赋能(fùnéng)的丰收乐章正在奏响。
田垄(tiánlǒng)旁,收割的麦穗码得整整齐齐,每个麦穗上还套着一个半透明的长方形袋子,上面(shàngmiàn)有明确的标号。
“都说十年磨一剑,一个杂交小麦品种从(cóng)培育到通过品种审定就(jiù)需要11年,每年要开展1000余项(yúxiàng)次实验,是国际杂交育种研究(yánjiū)领域难啃的(de)‘硬骨头’,到了收获的时候看着金黄的小麦就像看见自己的孩子长大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杂交小麦(邓州)产业化基地生产总负责人叶志杰站(zhàn)在麦田里感慨万千,这些收下来的麦穗脱粒后将成为研究“芯片”的钥匙。
“这些高低排列,错落有致的麦田,看着跟普通麦田很是不一样?”面对记者的询问,叶志杰介绍,“高个子的麦子是父本(fùběn)小麦,矮个子的是母本小麦,母本小麦花粉败育,需要父本小麦提供(tígōng)花粉,这样就(jiù)实现了杂交(zájiāo)。”
种子是农业(nóngyè)的“芯片”。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一直被认为是大幅度提高世界小麦综合生产能力的首选途径。2017年,邓州与北京市农林(nónglín)科学院成立了我国首个杂交小麦产业化基地。该基地集种质创新(chuàngxīn)、品种选育、亲本繁育、杂交制种(zhìzhǒng)、示范推广等功能于一体。
“邓州是(shì)河南小麦主产区(zhǔchǎnqū),气候、光温条件、土地优势明显,十分适合开展杂交(zájiāo)小麦的(de)制种研究与推广应用。” 国家(guójiā)杂交小麦育种联合攻关首席专家(shǒuxízhuānjiā)赵昌平表示,多年来,该基地凝集国内外优势科技人才达50余名。承担国家杂交小麦育种联合攻关、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国家重大研发等(děng)项目十项次。作为(zuòwéi)我国杂交小麦创新产业联盟成员(chéngyuán)单位,保存的杂交小麦亲本种质资源超过15000份,年开展试验超过1200项次,通过对12.6万份杂交组合的筛选鉴定,选育出(chū)增产10%以上的杂交小麦新组合32份,审定京麦179号、京麦183、京麦22等24个杂交小麦品种,其中国审品种12个、耐盐碱新品种7个、节水新品种3个、JM6-3成为我国第一个在(zài)乌兹别克斯坦审定的杂交小麦品种。
“目前,邓州市腰店(yāodiàn)、十林、刘集等地共种植京麦系列杂交种5000余亩,用于制种。” 赵昌平告诉记者(jìzhě),“京麦系列杂交种全程机械化(jīxièhuà)种子生产体系已初步构建完成,在满足(mǎnzú)国内市场的同时,远销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孙主任,近期气温回升较快,麦子生长速度也(yě)很快,下个月我就开始收割了(le)。”正在邓州基地的北京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育种研究室(yánjiūshì)主任、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杂交小麦岗位专家孙辉接到了千里(qiānlǐ)之外的种植户奥斯曼•扎克尔的电话。
奥斯曼•扎克尔种植杂交小麦已经有3年,经孙辉等专家推荐,他(tā)在喀什刹车县(xiàn)种植了660亩小麦,在他看来,杂交小麦在抗寒、抗旱、抗病(kàngbìng)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产量稳定,也更适合盐碱地种植。
从实验室到(dào)田间地头(dìtóu),从分子育种到田间管理,科研人员与种粮人携手,正将杂交小麦的增产潜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
“粮安(liángān)天下,种为粮先(liángxiān)。只有让(ràng)杂交小麦具备自己的优势(yōushì),才能实现(shíxiàn)大面积推广种植。”孙辉坚定地说,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攻克杂交小麦科学难题和种业“卡脖子”瓶颈,立足南阳培育良种的理想地区优势,围绕国际前沿、攻克产业核心技术,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为保障国家种业安全和粮食安全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