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市场一周行业信息快报——2025年5月第4期
中国汽车市场一周行业信息快报——2025年5月第4期
中国汽车市场一周行业信息快报——2025年5月第4期来源:人民日报(rénmínrìbào)海外版
商代习字甲骨(jiǎgǔ)(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吴伟琦摄
商代(shāngdài)“亚醜”铜钺(山东博物馆藏)。吴伟琦摄
商代玉(yù)调色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吴伟琦摄
商代龙形觥(山西博物院藏)。宋家儒摄(rúshè)(人民图片)
商代妇好鸮尊(河南(hénán)博物院藏)。吴伟琦摄
殷墟先民长啥样?“商代女(nǚ)战神”妇好是什么身份?商王朝的(de)势力范围有多大?
近日(jìnrì)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开幕的“看·见(jiàn)殷商”展(zhǎn)备受(bèishòu)关注。这是首都博物馆“中华文明(zhōnghuáwénmíng)起源”系列第二展,也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商代文明展,汇集28家考古文博单位的珍贵文物338件(套),包括甲骨、青铜器、陶器、玉器等,全景呈现殷商文化面貌。
商,“上可追溯至夏(zhìxià),下可延续至周”,在早期中华文明(zhōnghuáwénmíng)和国家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
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策展人高红清(gāohóngqīng)介绍,“看·见殷商”展分为“有册有典(yǒudiǎn)”“青铜(qīngtóng)高峰”“居中(jūzhōng)衍大”“式范后世”四部分,从商王世系入手,展示了商代生产(shēngchǎn)、生活、社会组织与精神世界,阐释了商文明在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展览涵盖了8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果,珍品、孤品(gūpǐn)、名品云集,不少文物是首次进京展出。
殷墟遗址是(shì)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已持续近百年(bǎinián)的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展览的开端,一件殷墟出土的小陶人吸引了观众驻足端详(duānxiáng)。陶人残高7.5厘米,宽面平脸,鼻梁粗大隆起,眼球(yǎnqiú)微凸,宽口粗颈。胸部(xiōngbù)刻“子”字,是商王的姓。高红清介绍(jièshào),殷墟出土的一些陶塑像风格写实,由此可以推测商人的样貌。
“考古发现证实,殷墟(yīnxū)社会(shèhuì)有聚族而居(jū)、聚族而葬、聚族生产、居葬合一的(de)现象。来自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一组文物反映了这种现象。”高红清说,殷墟一些大型聚落遗址之间有道路连接,聚落附近(fùjìn)有不同的手工业作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墓葬群。孝民屯遗址是一处以铸铜业为核心的聚落遗址,结合居住、丧葬与(yǔ)祭祀功能,该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上有“史”字铭文族徽。
妇好(fùhǎo)墓(mù)是(shì)殷墟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出土文物1928件,种类丰富。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集王后、军事统帅、祭司三重身份于一身(yīshēn)。1976年,妇好墓出土了一对(yīduì)青铜鸮尊,分别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此次展览中,这对鸮尊时隔多年首次重聚。
鸮尊造型为(wèi)站立的猫头鹰,双翅并拢,宽尾下垂。器盖置于鸮首后部,盖钮为立鸟与(yǔ)龙形组合,器身口(qìshēnkǒu)沿内壁铸有铭文“妇好”。通体以云雷纹为地纹,鸮首高冠(gāoguān)饰羽翎纹,钩喙与胸部饰蝉纹,颈部两侧浮雕夔龙纹;双翅盘曲长蛇纹,间饰菱形纹。纹饰采用高浮雕、浅浮雕与阴线雕刻(diāokè)结合,体现“三层花(huā)”装饰技法。鸮尊形象勇猛威严,不仅彰显了妇好显赫的地位,也是妇好能征善战的表现。
亚(yà)长墓是(shì)目前所知殷墟出土青铜钺最多的墓葬,墓中共有7柄铜钺,其中(qízhōng)6柄铜钺的柄部两面均有铭文“亚长(yàzhǎng)”。钺是军事(jūnshì)(jūnshì)权力的象征,结合“亚”字铭文,推测亚长本人生前拥有很高的军事地位。此次展出(zhǎnchū)了亚长墓出土的铜钺、牛尊等文物。牛尊整体呈体态健壮的牛形,头前伸,嘴微张,面额下凹,目字形眼,眼球(yǎnqiú)凸出,两耳外展,头上有扁三棱状、向后弯卷的双角。背微下凹,上有一长方形盖,盖中部有半环形小钮,盖与(yǔ)器身为子母口扣合。这件牛尊最令人(lìngrén)称绝的是其繁缛的纹饰,共有动物形象26个以上,包括虎4个、鸟2个、鱼2个、兽面4个、夔14个以上。尊上所有的主纹均以细密的云雷纹为地纹。在牛颈下部与器盖内壁有铭文“亚长”。
殷商时期不仅青铜文化发达,玉石器、陶器、牙角器等手工业也蓬勃发展。玉调色板2022年出土于殷墟遗址王陵区祭祀坑,通体白色,上部雕刻两只相背对称的鹦鹉,尖喙内(nèi)勾(gōu),圆眼高冠,尾翼内卷(juǎn),昂首直立,背部相接处有(yǒu)圆形穿孔,爪子和尾翼连接箕形浅盘。该玉板(gāiyùbǎn)造型精美、纹饰生动,是商代制玉工艺的突出代表。
殷墟出土的陶鬲形猪(zhū)(xíngzhū)首盖盉憨态可掬,被网友戏称为“3000年前的小猪佩奇”。器形呈猪首状,长嘴,圆眼微凸,双耳直立(zhílì)。肩部饰(shì)三角绳纹,腹及袋足饰细绳纹。这件陶盉是温酒的容器,加热后美酒从它的口中流出。
商王朝定都中原,其(qí)文化影响范围东至山东,西抵陕西,南逾长江,北达(běidá)长城一线。
在(zài)盘庚迁殷前,商文化(wénhuà)的北界已推进至唐河与易水之间。迁殷后,豫北冀南地区成为商王国的王畿。燕山南麓地区出现了一些与商文化有关联的据点,如北京平谷刘家(liújiā)河商墓遗址。通过这些据点,殷商和(hé)北方草原地区进行广泛(guǎngfàn)的物质和文化交流。刘家河商墓出土的提梁(tíliáng)三足铜盉为长颈,圆鼓腹,三足,有一绦状提梁,肩部附一圆柱形流。提梁盉在河南(hénán)郑州和湖北盘龙城的二里岗时期铜器中均未见。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一件提梁盉,形制与此盉有所不同,花纹更精美。
山西商(shāng)文化遗址主要集中在南部。吕梁市石楼县桃花者村出土的商代龙形(lóngxíng)觥,为不可出国(境)展览的珍品。此觥整体呈(chéng)弧形犀牛角(xīniújiǎo)状,器身(qìshēn)前部为昂起的龙头,“臣”字眼,瓶状角,上下颌之间留出锯齿状空间。器身两侧有四系,可供悬挂。器身侧面主体(zhǔtǐ)纹饰为阴线刻画的鳄鱼纹和龙纹(lóngwén),前后排列,彼此独立,主体纹饰四周填充较小的鸟纹、鱼纹、龙纹等。器腹装饰两排并列的蛇纹,圈足为对称的长吻鱼纹。这件龙形觥的器形和纹饰很有特色,尤其是鳄鱼纹在青铜器上很少见,体现了商代晚期山西地区(dìqū)的方国文化。
苏埠屯类型遗址是(shì)晚商文化的典型代表,其范围(fànwéi)大致是西起山东西北(xīběi)的阳谷、东阿一带,沿着泰沂山脉北侧分布。“亚醜”铜钺是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1965年出土于(yú)山东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shāngmù)。钺两侧饰扉棱(léng),方肩圆弧刃,正面为人面兽面纹,双目圆睁,口露整齐牙齿,口两侧铸有“亚醜”铭文。此墓中出土两件形制相似的铜钺,另一件收藏于国博,此次展览是它们出土60年后首度同场展出。“亚醜”钺的发现,明确了宋代(sòngdài)以来(yǐlái)传世“亚醜”青铜器群的出土地点,证实青州一带为商代“亚醜”族群核心活动区。
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是长江(chángjiāng)中下游地区现知布局最(zuì)清晰(qīngxī)、遗迹最丰富的青铜时代早期城址,入选“202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kǎogǔ)新发现”。盘龙城出土青铜礼器的形制、纹饰及组合关系与中原文化器物高度相似,尤其是兽面纹、夔龙纹等(děng)典型商文化纹饰的运用,体现了中原礼制(lǐzhì)对盘龙城青铜文化的深度渗透。展览中呈现了盘龙城出土的双柱铜斝、大玉璧、铜面具等,直径22厘米(límǐ)的大玉璧是目前所见商代长江中游地区体量最大的有领玉璧。
江西(jiāngxī)新干大洋洲(dàyángzhōu)遗址出土了大量商代青铜器、玉器、陶器。这些器物的(de)造型、纹饰表现出与殷商文化的相似,又有(yǒu)浓郁的地方特色。大洋洲遗址出土的兽面(shòumiàn)纹青铜胄为圆顶帽形,顶部有管状插孔,可能用于插缨,中部有棱(léng)脊,正面高浮雕兽面纹,双目凸起,獠牙外露,威严神秘。此胄风格粗犷,为研究商代南方方国文化、军事制度和青铜技术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寨沟(gōu)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解家沟镇寨沟村,是一处商代(shāngdài)晚期大型聚落遗址,入选“2023年度全国(quánguó)十大考古新发现”。展厅里展示了寨沟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玉器、象牙器、龟甲等,还有(yǒu)一组罕见(hǎnjiàn)的鳄鱼骨版。玉鹦鹉造型生动,堪称商代玉器杰作(jiézuò)。整器为一只站立的鹦鹉形象,勾喙,菱形眼,头顶有“介”字形矮冠,头后有一对弯钩形的尾冠,胸部呈方折鼓凸,背部有向上勾曲如尾冠的背羽。
周灭商后,对殷商祭祀、礼制、乐舞文化等进行借鉴和改进(gǎijìn),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对后世(hòushì)影响深远。
湖北省崇阳县白霓镇公社出土的(de)铜鼓是目前国内仅存的商代铜鼓,造型古朴庄重,为湖北省博物馆(húběishěngbówùguǎn)“镇馆之宝(guǎnzhībǎo)”之一。鼓身(gǔshēn)横置于长方体鼓座上,上部有弧凹形冠。圆形鼓面无纹饰(wénshì),鼓腔两端边缘饰3周仿皮鼓鼓钉的乳钉纹。鼓身及鼓座饰细线云雷纹构成的兽面纹。此类仿木腔皮鼓的铜鼓存世仅两件,另一件藏于日本泉屋博物馆。
甲骨(jiǎgǔ)文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xìtǒng),是汉字的源头和(h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殷墟已出土甲骨16万余片,其上(shàng)的文字记载了商王室和贵族(guìzú)祭祀占卜的内容(nèiróng),涵盖战争、田猎、农事、天气等。展览(zhǎnlǎn)中除了刻有正式卜辞的甲骨,还有一片殷墟出土的习刻甲骨。商代贞人需掌握在甲骨上工整刻字的技能,初学者需通过大量练习才能参与正式卜辞刻写。练习内容主要是常用占卜术语,练习材料多用废弃的牛骨(niúgǔ)或龟甲碎片,部分用专门准备的“练字板”。考古发现的少量习刻甲骨,为研究商代文字教育、工艺传承及(jí)早期书法演变提供了关键实证。
今年电影《哪吒2》火爆出圈,展览特别设置“彩蛋”环节,展出了《哪吒2》里人物和(hé)道具的文物原型。影片中的两只结界兽令人印象深刻,其(qí)造型灵感来自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戴金面罩(miànzhào)青铜(qīngtóng)人头像和青铜鹰形铃,具有鲜明的古蜀文化特色。它们所用的武器造型融合了甘肃灵台出土的西周早期虎纹(hǔwén)钺(yuè)和陕西城固出土的商代青铜锯齿镰形器。东海龙王敖光手持的龙牙刀和殷墟亚长墓出土的玉刀相似。玉刀仿同时期铜刀形制,刀刃两面(liǎngmiàn)磨制,较锋利,背部镂空,刻8组方形扉棱,刀身两面各刻6个鸟纹。此外,还展示了乐器铜铙(náo)、酒具陶觚和形似玉虚宫天元(tiānyuán)鼎的变形虺纹铜敦。
围绕此次展览,首都博物馆打造了“甲骨风云”虚拟现实展示空间,开发(kāifā)了丰富多彩的文创产品,推出(tuīchū)多元导览、沉浸演艺、社教活动、精品研学等系列服务,让观众(guānzhòng)在沉浸式体验中读懂殷商文明,感受(gǎnshòu)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本报记者 邹雅婷)
《人民日报海外版(hǎiwàibǎn)》(2025年05月27日第07版)


来源:人民日报(rénmínrìbào)海外版
商代习字甲骨(jiǎgǔ)(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吴伟琦摄
商代(shāngdài)“亚醜”铜钺(山东博物馆藏)。吴伟琦摄
商代玉(yù)调色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吴伟琦摄
商代龙形觥(山西博物院藏)。宋家儒摄(rúshè)(人民图片)
商代妇好鸮尊(河南(hénán)博物院藏)。吴伟琦摄
殷墟先民长啥样?“商代女(nǚ)战神”妇好是什么身份?商王朝的(de)势力范围有多大?
近日(jìnrì)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开幕的“看·见(jiàn)殷商”展(zhǎn)备受(bèishòu)关注。这是首都博物馆“中华文明(zhōnghuáwénmíng)起源”系列第二展,也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商代文明展,汇集28家考古文博单位的珍贵文物338件(套),包括甲骨、青铜器、陶器、玉器等,全景呈现殷商文化面貌。
商,“上可追溯至夏(zhìxià),下可延续至周”,在早期中华文明(zhōnghuáwénmíng)和国家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
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策展人高红清(gāohóngqīng)介绍,“看·见殷商”展分为“有册有典(yǒudiǎn)”“青铜(qīngtóng)高峰”“居中(jūzhōng)衍大”“式范后世”四部分,从商王世系入手,展示了商代生产(shēngchǎn)、生活、社会组织与精神世界,阐释了商文明在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展览涵盖了8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果,珍品、孤品(gūpǐn)、名品云集,不少文物是首次进京展出。
殷墟遗址是(shì)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已持续近百年(bǎinián)的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展览的开端,一件殷墟出土的小陶人吸引了观众驻足端详(duānxiáng)。陶人残高7.5厘米,宽面平脸,鼻梁粗大隆起,眼球(yǎnqiú)微凸,宽口粗颈。胸部(xiōngbù)刻“子”字,是商王的姓。高红清介绍(jièshào),殷墟出土的一些陶塑像风格写实,由此可以推测商人的样貌。
“考古发现证实,殷墟(yīnxū)社会(shèhuì)有聚族而居(jū)、聚族而葬、聚族生产、居葬合一的(de)现象。来自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一组文物反映了这种现象。”高红清说,殷墟一些大型聚落遗址之间有道路连接,聚落附近(fùjìn)有不同的手工业作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墓葬群。孝民屯遗址是一处以铸铜业为核心的聚落遗址,结合居住、丧葬与(yǔ)祭祀功能,该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上有“史”字铭文族徽。
妇好(fùhǎo)墓(mù)是(shì)殷墟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出土文物1928件,种类丰富。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集王后、军事统帅、祭司三重身份于一身(yīshēn)。1976年,妇好墓出土了一对(yīduì)青铜鸮尊,分别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此次展览中,这对鸮尊时隔多年首次重聚。
鸮尊造型为(wèi)站立的猫头鹰,双翅并拢,宽尾下垂。器盖置于鸮首后部,盖钮为立鸟与(yǔ)龙形组合,器身口(qìshēnkǒu)沿内壁铸有铭文“妇好”。通体以云雷纹为地纹,鸮首高冠(gāoguān)饰羽翎纹,钩喙与胸部饰蝉纹,颈部两侧浮雕夔龙纹;双翅盘曲长蛇纹,间饰菱形纹。纹饰采用高浮雕、浅浮雕与阴线雕刻(diāokè)结合,体现“三层花(huā)”装饰技法。鸮尊形象勇猛威严,不仅彰显了妇好显赫的地位,也是妇好能征善战的表现。
亚(yà)长墓是(shì)目前所知殷墟出土青铜钺最多的墓葬,墓中共有7柄铜钺,其中(qízhōng)6柄铜钺的柄部两面均有铭文“亚长(yàzhǎng)”。钺是军事(jūnshì)(jūnshì)权力的象征,结合“亚”字铭文,推测亚长本人生前拥有很高的军事地位。此次展出(zhǎnchū)了亚长墓出土的铜钺、牛尊等文物。牛尊整体呈体态健壮的牛形,头前伸,嘴微张,面额下凹,目字形眼,眼球(yǎnqiú)凸出,两耳外展,头上有扁三棱状、向后弯卷的双角。背微下凹,上有一长方形盖,盖中部有半环形小钮,盖与(yǔ)器身为子母口扣合。这件牛尊最令人(lìngrén)称绝的是其繁缛的纹饰,共有动物形象26个以上,包括虎4个、鸟2个、鱼2个、兽面4个、夔14个以上。尊上所有的主纹均以细密的云雷纹为地纹。在牛颈下部与器盖内壁有铭文“亚长”。
殷商时期不仅青铜文化发达,玉石器、陶器、牙角器等手工业也蓬勃发展。玉调色板2022年出土于殷墟遗址王陵区祭祀坑,通体白色,上部雕刻两只相背对称的鹦鹉,尖喙内(nèi)勾(gōu),圆眼高冠,尾翼内卷(juǎn),昂首直立,背部相接处有(yǒu)圆形穿孔,爪子和尾翼连接箕形浅盘。该玉板(gāiyùbǎn)造型精美、纹饰生动,是商代制玉工艺的突出代表。
殷墟出土的陶鬲形猪(zhū)(xíngzhū)首盖盉憨态可掬,被网友戏称为“3000年前的小猪佩奇”。器形呈猪首状,长嘴,圆眼微凸,双耳直立(zhílì)。肩部饰(shì)三角绳纹,腹及袋足饰细绳纹。这件陶盉是温酒的容器,加热后美酒从它的口中流出。
商王朝定都中原,其(qí)文化影响范围东至山东,西抵陕西,南逾长江,北达(běidá)长城一线。
在(zài)盘庚迁殷前,商文化(wénhuà)的北界已推进至唐河与易水之间。迁殷后,豫北冀南地区成为商王国的王畿。燕山南麓地区出现了一些与商文化有关联的据点,如北京平谷刘家(liújiā)河商墓遗址。通过这些据点,殷商和(hé)北方草原地区进行广泛(guǎngfàn)的物质和文化交流。刘家河商墓出土的提梁(tíliáng)三足铜盉为长颈,圆鼓腹,三足,有一绦状提梁,肩部附一圆柱形流。提梁盉在河南(hénán)郑州和湖北盘龙城的二里岗时期铜器中均未见。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一件提梁盉,形制与此盉有所不同,花纹更精美。
山西商(shāng)文化遗址主要集中在南部。吕梁市石楼县桃花者村出土的商代龙形(lóngxíng)觥,为不可出国(境)展览的珍品。此觥整体呈(chéng)弧形犀牛角(xīniújiǎo)状,器身(qìshēn)前部为昂起的龙头,“臣”字眼,瓶状角,上下颌之间留出锯齿状空间。器身两侧有四系,可供悬挂。器身侧面主体(zhǔtǐ)纹饰为阴线刻画的鳄鱼纹和龙纹(lóngwén),前后排列,彼此独立,主体纹饰四周填充较小的鸟纹、鱼纹、龙纹等。器腹装饰两排并列的蛇纹,圈足为对称的长吻鱼纹。这件龙形觥的器形和纹饰很有特色,尤其是鳄鱼纹在青铜器上很少见,体现了商代晚期山西地区(dìqū)的方国文化。
苏埠屯类型遗址是(shì)晚商文化的典型代表,其范围(fànwéi)大致是西起山东西北(xīběi)的阳谷、东阿一带,沿着泰沂山脉北侧分布。“亚醜”铜钺是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1965年出土于(yú)山东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shāngmù)。钺两侧饰扉棱(léng),方肩圆弧刃,正面为人面兽面纹,双目圆睁,口露整齐牙齿,口两侧铸有“亚醜”铭文。此墓中出土两件形制相似的铜钺,另一件收藏于国博,此次展览是它们出土60年后首度同场展出。“亚醜”钺的发现,明确了宋代(sòngdài)以来(yǐlái)传世“亚醜”青铜器群的出土地点,证实青州一带为商代“亚醜”族群核心活动区。
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是长江(chángjiāng)中下游地区现知布局最(zuì)清晰(qīngxī)、遗迹最丰富的青铜时代早期城址,入选“202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kǎogǔ)新发现”。盘龙城出土青铜礼器的形制、纹饰及组合关系与中原文化器物高度相似,尤其是兽面纹、夔龙纹等(děng)典型商文化纹饰的运用,体现了中原礼制(lǐzhì)对盘龙城青铜文化的深度渗透。展览中呈现了盘龙城出土的双柱铜斝、大玉璧、铜面具等,直径22厘米(límǐ)的大玉璧是目前所见商代长江中游地区体量最大的有领玉璧。
江西(jiāngxī)新干大洋洲(dàyángzhōu)遗址出土了大量商代青铜器、玉器、陶器。这些器物的(de)造型、纹饰表现出与殷商文化的相似,又有(yǒu)浓郁的地方特色。大洋洲遗址出土的兽面(shòumiàn)纹青铜胄为圆顶帽形,顶部有管状插孔,可能用于插缨,中部有棱(léng)脊,正面高浮雕兽面纹,双目凸起,獠牙外露,威严神秘。此胄风格粗犷,为研究商代南方方国文化、军事制度和青铜技术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寨沟(gōu)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解家沟镇寨沟村,是一处商代(shāngdài)晚期大型聚落遗址,入选“2023年度全国(quánguó)十大考古新发现”。展厅里展示了寨沟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玉器、象牙器、龟甲等,还有(yǒu)一组罕见(hǎnjiàn)的鳄鱼骨版。玉鹦鹉造型生动,堪称商代玉器杰作(jiézuò)。整器为一只站立的鹦鹉形象,勾喙,菱形眼,头顶有“介”字形矮冠,头后有一对弯钩形的尾冠,胸部呈方折鼓凸,背部有向上勾曲如尾冠的背羽。
周灭商后,对殷商祭祀、礼制、乐舞文化等进行借鉴和改进(gǎijìn),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对后世(hòushì)影响深远。
湖北省崇阳县白霓镇公社出土的(de)铜鼓是目前国内仅存的商代铜鼓,造型古朴庄重,为湖北省博物馆(húběishěngbówùguǎn)“镇馆之宝(guǎnzhībǎo)”之一。鼓身(gǔshēn)横置于长方体鼓座上,上部有弧凹形冠。圆形鼓面无纹饰(wénshì),鼓腔两端边缘饰3周仿皮鼓鼓钉的乳钉纹。鼓身及鼓座饰细线云雷纹构成的兽面纹。此类仿木腔皮鼓的铜鼓存世仅两件,另一件藏于日本泉屋博物馆。
甲骨(jiǎgǔ)文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xìtǒng),是汉字的源头和(h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殷墟已出土甲骨16万余片,其上(shàng)的文字记载了商王室和贵族(guìzú)祭祀占卜的内容(nèiróng),涵盖战争、田猎、农事、天气等。展览(zhǎnlǎn)中除了刻有正式卜辞的甲骨,还有一片殷墟出土的习刻甲骨。商代贞人需掌握在甲骨上工整刻字的技能,初学者需通过大量练习才能参与正式卜辞刻写。练习内容主要是常用占卜术语,练习材料多用废弃的牛骨(niúgǔ)或龟甲碎片,部分用专门准备的“练字板”。考古发现的少量习刻甲骨,为研究商代文字教育、工艺传承及(jí)早期书法演变提供了关键实证。
今年电影《哪吒2》火爆出圈,展览特别设置“彩蛋”环节,展出了《哪吒2》里人物和(hé)道具的文物原型。影片中的两只结界兽令人印象深刻,其(qí)造型灵感来自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戴金面罩(miànzhào)青铜(qīngtóng)人头像和青铜鹰形铃,具有鲜明的古蜀文化特色。它们所用的武器造型融合了甘肃灵台出土的西周早期虎纹(hǔwén)钺(yuè)和陕西城固出土的商代青铜锯齿镰形器。东海龙王敖光手持的龙牙刀和殷墟亚长墓出土的玉刀相似。玉刀仿同时期铜刀形制,刀刃两面(liǎngmiàn)磨制,较锋利,背部镂空,刻8组方形扉棱,刀身两面各刻6个鸟纹。此外,还展示了乐器铜铙(náo)、酒具陶觚和形似玉虚宫天元(tiānyuán)鼎的变形虺纹铜敦。
围绕此次展览,首都博物馆打造了“甲骨风云”虚拟现实展示空间,开发(kāifā)了丰富多彩的文创产品,推出(tuīchū)多元导览、沉浸演艺、社教活动、精品研学等系列服务,让观众(guānzhòng)在沉浸式体验中读懂殷商文明,感受(gǎnshòu)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本报记者 邹雅婷)
《人民日报海外版(hǎiwàibǎn)》(2025年05月27日第07版)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